现代清明节不仅是先人祭奠日还是家人团聚日专家称内涵变化是自然演进结果
广州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准备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都能买得到。但是我们家比较传统,一般不会搞那些东西,每年都是母亲指挥大家分头去买。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家族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个二三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地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会有一家是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类供品。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太公分猪肉永不落空
越秀区的公务员何志倩是60后生人,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上儿女们去市火葬场拜祭爷爷奶奶。她说,她们一般都选择清明前的周末去拜祭,这样可以错开高峰期。“家里对清明哪天拜祭没有特别的选择,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了。”
何姨说,她们两家7口人,一般会围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通常买一只烧猪,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民间有吃荞菜的习惯
杨婆婆说,她明天打算去市场买荞菜准备好,因为听说荞菜已经涨价了,她说,这是广州人的老风俗了。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杨婆婆还说,在清明前一天,她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拜祭甘蔗一定要啃完
今年20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年去拜祭时,家人都要分吃甘蔗,买甘蔗的任务通常都会落到她的头上。小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